简体 | 繁体 | English
資訊中心
行業新聞

產業區際轉移助推“中國製造”戰略突圍

明年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年”,調結構,特別是製造業結構調整是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大國之一的中國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兒”。此次金融危機倒逼中國製造業格局必須做出重大調整。產業升級是經濟轉型的內在驅動力,中國要選擇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和反危機的突破口,金融危機正是東中西部製造業對接形成跨區域產業鏈的有利時機,相信製造業區際轉移的展開也將標誌著我國製造業結構調整和增長轉型的全面啟動。
    製造業是中國高速成長的動力引擎。中國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後期。目前中國製造業創造了GDP總量的1/3,貢獻出口總額的90%。30多年來,中國製造業增長速度居全球之首,製造業比重增速遠遠超過美國。據華盛頓經濟諮詢機構GlobalInsight預測,2009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出口中所占比例將達到17%,中國將於2009年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最大製造中心,較預期提前四年。可以預見未來10-20年製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
    隨著“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然而中國製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附加值不高、貿易利益分配失衡,也使得“高增長、低附加”的“中國製造”發展空間越來越窄,如何擺脫中國“製造”的舊有發展模式,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資源配置模式,在新的更高起點上?熏實現新的突破是決定“中國製造”未來走向的重大戰略問題。
    從製造業轉移規律看,國內的產業轉移其實就是世界製造業產業轉移的延伸。在筆者看來,通過產業區際轉移,“中國製造”或許可以找到一條升級產業鏈、主動完成產業轉型的戰略發展路徑。就產業轉移的本質而言,能夠將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事實上每次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的轉換,都伴隨著原有產業的向外轉移。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大大加速了中國製造業區際轉移的步伐。東部沿海地區以OEM生產方式發展起來的製造業,正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資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響,產業轉移壓力巨大,迫切要求轉向更具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地區,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正是對接形成跨區域產業鏈的有利時機,可以說,金融危機使中國製造業域際轉移的臨界點提前到來。
    “如果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金融危機中廣東“雙轉移”的戰略構想及實施為中國製造業區際轉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樣本。“雙轉移”是廣東提出的“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兩大戰略的統稱,具體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雙轉移”不僅對廣東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也對解決區域發展失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作為中國最早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珠三角,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如今的“世界工廠”,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GDP連續18年領先全國,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至此,廣東經濟完成了第一次飛躍。但此後廣東經濟長時間停留在“三來一補”型經濟模式裏,陷入了結構性瓶頸之中,特別是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貿易摩擦增多,都要求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廣東加快推進“雙轉移”。只有通過“騰籠換鳥”,才能給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才能更好吸收欠發達地區優勢勞動力,帶來更高產值和勞動力單位產出,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全國範圍來看,當前中國製造業轉移升級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方面,區域差異的趨緩為產業轉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觀條件。目前我國工業和製造業發展呈現出“東慢西快”的態勢。從歷史經驗來看,當經濟處於下行期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呈縮小之勢,目前“東慢西快”的區域增長狀況也反映了這一規律。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區際轉移的潛力巨大。中國經濟具有縱深的腹地,沿海經濟帶、中部經濟帶、東北、西北和西南經濟帶,每一個經濟帶之間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產業替補的優勢。因此,可以通過區域整合和借勢,利用增量調整和存量調整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中國製造從“以時間換空間”的後發優勢向“以空間換時間”的跨越式發展戰略轉變。